般若波羅密多心經
義雲高大師
一段、講經源經題總別通義
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經題。此經乃大乘經、無上經、無等等經。佛所說大藏聖教之心印。盡收其文。合攝大部般若六百卷之要義精華。而非獨立經藏全文之句。教典中說:「一切經中《般若經》最大。"因為《般若經》是徹底說透了宇宙人生即其萬物的真諦、本來面目。所以.《般若經》最大。在佛說的一切經中,以大乘法為最高最大,又以般若波羅密多及其經典最為精要,此經又是一切般若經中的心要。故爾此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為經中之精,法中之大,無上之精也。此經乃觀世音菩薩所說"般若"之心印。
全文共計二百六十字。文字雖然簡略,但其義豐富無缺,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之終歸最後目的,不離此經心印。無論何宗何法,離此心印,則無三身四智之果。.此經在佛教中稱為成佛之指南,利生之法寶,特為大器之流,發大乘心者而說,無論何等法王、仁波切、諸古、高僧、在家大德居士,均宜研習領悟內含之諦。方為讀經,識經、悟經、證經之本來面目。
若要弄懂此經,首先得明了經題總則之義,所指總者為一經之題。所指別者為經。只要先明白題中之總綱含義。然後對經內的別義支分就易於理解了。題中又有通別之分,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為別題。經一字為通題。別在諸經諸部之異。故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獨立成題。諦通經藏。源流一體性本無二與諸經聖義無異。故名為經。故之於通。
二段、講"般若"二宇
般若是梵語」不是印度語。梵語亦名梵文。此語相當於中 國古代漢語〈文言〉。印度語是目前印度人所用現代語言,相當 於中國白話語言。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是梵天種族後裔,他們所用 的文字和語言,均是梵天所製定的。所以古代印度語言隨其當時 迷信習俗稱為梵語。在古印度人中,有起看超凡自貴之意。般若 二字翻字不翻音,字是中華漢字,音是印度梵音。玄獎法師定有 五種不翻之規。因為翻之亦不明本意,反增分別障。如,一、秘 密陀羅尼。二、多含。如婆伽梵之語含六義。三、此方所無。如 閻浮提,閻浮樹者。四、順于古。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由於 摩騰以來,至今如是存之梵音。五、般若。由於無上莊重之義。非 由智慧二字能表達。故以上五者不翻。般若二字無上莊重。有以世間聰明之翻,此實為大錯誤也。亦有作智慧之翻,此屬不定義。 輕薄邪正不分之舉也。因智慧有散慧和妙智之分。妙智亦稱無上 智慧、無比無等、智慧K般若〉勝於一切世智。外道的禪定用功。 最高亦可達到四禪境界、其用照常住於散慧之中。何況普通世間聰明〈散慧〉,世智辯才,只能落於對世法,局部之散面瞭解認識。如科學之衛星、飛船、無線電等:.能讓世間物質使人類發展進步。對生死了脫卻毫無功用。故般若乃屬於無上莊重義、以言詮為之則非其義。又為梵語不翻。今翻般若,當作妙智、淨慧、無上智立名。此名以表出世之諦,而合無漏法之聖意。為了更加明白般若合意,先從兩個方面領悟:第一,甚麼是般若之智。第二、甚麼是實相之境。般若智即是至高無上而具辨認、劃定世間萬有之 真偽、是非,善惡、本體內外之實質認識能力。起看對人生宇宙萬物本來面目的照用。此指本來面目即實相之境也。般若智光映照萬物而無分別,自所無知,猶如日光所照,功用無窮。但屬無知而照。何為實相之境。實相之境即是一切萬法之其實本來面目,即是其實不虛之相狀。一切有為法皆屬無常,終歸是空。《中論觀法品》說:「諸法畢竟空。不生不滅。名諸法實相。」也就是說六大本空。無相之相名為實相。知相無相。故即知無知之智所照無相之體。故無所照功能。亦無無所照之相。是故無得之相方為實相。於此不可認為般若之智是能照,實相之境是所照,境智不融,自離能所。於此聖意,境亦是智,智亦是境。此明般若智、實相境如是也。六道輪回眾生,乃至凡有生命之一切,均具圓滿平等般若妙智實相境。所具者與佛智般若實相無二無別。何以了知,是否妄語狂惑眾生,非也。我佛釋迦世尊於菩提樹下無師自悟,了知一切有情法性平等,一切眾生具有如來德相,只因妄想執看,無法察見光明,不能瞭知本來面目。中古代行者照佛開示修行,證悟般若道者頗多,余也有些體會,不打妄語。如果前念已去,後念未生,離妄瞭明,無明所得,萬行繁與而應無所住,則無師智。自然智也。是故非師所授,乃師所導,而達般若智慧。眾生執妄而生,自成煩惱。諸佛離妄行化,自證菩提,即般若妙智也。
現在我根據《大智度論》三般若說而講。般若有:一、實相般若。二、觀照般若。三、文字般若。能將此經卷中,所有文字實相妙理,觀照匯悟,瞭徹真如,是得般若。文字般若,即是依文字作為方便了徹經文觀照之理。以觀照之理,照見實相般若之體。作自生文字般若之用。般若實相,人們個個俱有。皆因無始無明業障蓋蔽,不得顯現。若欲顯現,必須人法兩忘,六大空無。故爾必當言語道斷。自證自悟。故凡所具文字之謊,則無般若。但因眾生業力之故,必當以文字開示。何以故,無文則難乎表法。依 文則易明義理,依理入於觀照,方可得人實相般若之境。是故為 文字般若。依此般若進取,定慧圓明。則能生死自由,脫離六道 輪回超出三界。
觀照般若即是觀照一切有為和無為諸法的智慧。對諸法瞭察分明。無誤無漏。見其本質于此以觀照般若,觀照經題,即經文 勝義與世俗二諦之本來面目,名觀照般若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"知諸法實相慧。"就是觀照般若。觀照之對像,指真諦和俗諦。依真 諦而成全于俗諦,以俗諦全立於其諦。二者均不可離,均不可執。 不離者而所依,不執著而所空。梧則世法即為佛法。意在於不落 空有二邊,是為中觀。如本文照見五蘊皆空,照見五蘊諸法六字, 是照俗諦。皆空二字,是照真諦。故離俗無其可照,離真輪回執境,則永無了脫。故世間法即為佛法。離世法則無佛法。真俗二諦圓融,空有無礙,依此其諦般若。得入第一義諦 〈實相般若〉。實相般若者即是一切諸法之實相,也就是般若之本體,眾生之本來面目,如來之法身,亦謂妙明真心,其如是也。實相般若理顯。當依觀照般若起用。以觀照般若照見五蘊皆空,人法兩忘,即實相般若也。觀照般若所照的境界,為實相般若。而實相般若也是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之本體。此體非體,不落觀照,亦不落實相,法門唯不二,故無三種般若。只有一般若。就是一般若也不能執有,也不能執無。是故唯不二。經說三般若乃為方便眾生認識事物程序安排所立。
所謂不二法門,乃不住無相無不相之中觀境界。無相者是無一切幻化,六大假合諸相,共中包括大至宇宙,小至一微因識。何為無不相之中觀境,中觀者此作是名為中觀,實無中可執。如若有執則屬具相。故無相之中觀境。是為不落二邊怖之中觀。般若實相也。此即正謂若見諸相非相之境,於此自然照見五蘊皆空。如是即見如來。此為居身智見〈即藏名楞吉益希打瓦〉實相法身理 顯,故為自證自悟,絕非外來所授。如寧瑪之讓炯益希打瓦〈本淨觀〉,自然自見又名左巴欽波似也〈大圓滿〉。井非向外馳求。因眾生均具圓妙圓明之真心佛性〈實相般若〉。與佛所證無二無別。但眾生若當明心見性,必須以觀照般若之功,照見五蘊皆空。否則五蘊顯諸業力之障,終全浮蓋光明自性、本來面目〈如來法身〉。故此經以觀照般若為宗,亦也成佛之指南基礎。眾生雖然個個同具平等真如,由於業障所蓋,因此迷則全迷。悟則自解。當依師度。故神宗六祖云“迷時師度我,悟時我自度”。所指迷時。是指不知本自具備。與佛無別之實相般若。所指悟時,了知自性與佛同等無二。不需向外求得。迷若達悟,當依觀照般若,照見五蘊皆空,破除二重執見,出離兩種生死。眾生與諸佛之清淨法身,即實相真心,所具平等。聖凡皆是不增不減的。猶如同一料所製二面水銀鏡子。其中一面積佈塵垢,故不見光明,亦無法照見諸相。另一面無有灰跡,故爾光明無量,能照萬物。有塵之鏡似如凡夫,無垢之境此屬聖者,其實鏡之本質均無二別。共具同等光明,同料亦同性,皆因有無塵垢之別。眾生執塵垢而為真,此指五蘊諸法煩惱,故不見光明。聖者除灰障而無執,光明無量。因此眾生迷真認妄,執妄為真。故以假合虛妄之相自縛其身,相續不斷,無由出離。眾生迷真認妄,確認自有肉團心存在。認為一切思維,皆屬肉心所想出來的。或認為考慮一切問題,皆是大腦神經起的作用。其實二者均為妄心,假心。是沒有功能力用的。如若執之不放,則永住塵垢之間。而不明本見廣大圓滿實相無相之妙明真心。有人曰:吾之所具一切思想分別,處理諸務等,皆屬我之所具胸內肉團心之功用也,何以言即此心非心、無有功用。如作此問,則已將錯認第六識妄想分別之功能,當作肉團心之功能。就執看此妄想心作肉團心,或大腦神經,為想像分別思考之用所,又屬執妄為真了。等於認塵垢作鏡光,故落於迷。是故如此永桓不見本來面目。
此經之精華要義,重在於開示。以其心實相般若之體,起觀照般若之用。由觀照般若之用,應照契合實相般若之理。實相其心如眼睛。我法、輪回、煩惱。如"白內障"。眼睛本見光明。井非外來賜與。白內障則是假合垢障。不可認賊作子。觀照功夫如治眼病。白內障消除光明自現。因此光明本自有。病障為假合,又如般若妙智如鏡光。每一個眾生皆俱妙智般若光明。雖執我法煩惱為障。而不見光明。但鏡光內含成份。照常不失。若是眾生如世尊之教而為體念。則鏡垢之灰障自然如法掃除。則見光明。般若乃六度之先導。六度者即以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六法以度慳貪、過惡、憎恨、懈怠、散亂、愚痴六弊障蓋。六度法是不可分割偏廢而修的。假使持戒而不佈施。則不能攝化有情。佈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。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。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障難消。禪定而無智慧則愚痴固執。智慧而無禪定則狂慧生情。若無般若智觀照。則不知六度法之行持。故修行之起。必以般若而為先導指南。若無般若起行。則為世智判斷。故落入凡俗外道之列也。
三段、講"波羅密"三字
波羅密是梵語。同前般若二字一樣。翻字不翻音。波羅密三字是到彼岸之意。此指彼者此地對他地。若指此者他地對我地。今說彼岸者。乃涅槃大樂之方所解脫輪回之究竟圓滿地。此岸者乃眾生所居生死煩惱地。由於所有一切眾生皆俱佛性。故彼岸居所。個個有份眾生自帶。均皆有份享受、由迷而不得居之。皆因眾生迷妄成真。離真取妄。迷其清淨真心。則住此岸。一當悟得此心。頓入彼岸之境。如法進修則可圓滿。迷時則全迷。渡入愚痴。悟時則大悟。如見己親娘。般若智照自現前。實相之境無所得。依般若智照進修實證而斷諸惑。由處於輪回煩惱之凡夫。而到涅槃彼岸大樂聖境之地。此指到聖境之地,并不是說離開此地另有二個地方的聖境地。而是迷梧二諦之差別。迷時彼岸即此岸。悟時此岸乃彼岸。悟則自成生死無縛之聖人。
四段、講"多"一字
多字在此作定解。前者般若作淨慧、無上智。此者多字作正定。定慧平等。是決不可缺少之正行正見。不可偏倚於一。自覺覺他行持中如定多慧少。必生法愛。以至愚痴。此時當以般若慧照,以助見知。如慧多定少,必生智愛,易落狂慧,則應增進定力,而開扶顯之。慧愛定開抉。定愛慧助見。雙運之修不可偏廢。加之以般若妙智而行彼岸。則不落於四偏。即外道隔於我執之偏。二乘滯於空證之偏。近情失於取捨之偏。淺智或於有無之偏。離四不偏,則常住空有不二,無時不在般若定中。行者要特別注意。證悟了三般若之實相境,不能說就是解脫了,不再進修了。只憑證悟是不移的,還必須依定養力。證果而成就。有行者在這方面持有不同之看法,認為迷則全迷,悟則全悟,頓然解脫。所以了得業障本來空,未了先須還俗債。又還說六祖慧能之頓梧法門不是頓除妄念,悟無所得,便得大解脫了嗎?這種認為是不正之見。誤解了六祖真意。如果說六祖當時已全解脫,就不需三更求法於五祖了。如果說只是幾句機鋒禪語的印證。那麼當場即可與五祖數語對答了事,也就用不看那麼神秘悄悄地半夜入門了。可見其義理還在於定中之不同法度也。定有四裡八定之說。實際上還有徹覺定、光明定、空樂定等,已超過八種之多也。又菩提達摩東渡我土,已證般若實相之境。但還是得面壁九年。此中妙義不言自知正是定之用意。何況初見般若,明心見性,於中究竟過程還有,素法身。清淨法身。有餘依和無餘依涅槃之分。總之,若欲證得實相般若解脫之境,必須定慧平等,不可單缺分毫。因此定〈多〉字在經題中。是不低於般若之重要的。只要明證般若作先導。必須以多作開扶。如以般若波羅密多六字合義即是依無上智慧徹照定力。以正定之養產生般若智慧。定慧平等而到達究竟彼岸之意也。
五段、講"心"一字
我們要講的心,不是胸內主血器官,不俱思意分別的肉團心。也不是起思慮作用的第七識未那意,也不是集藏一切種子諸法有漏無漏諸因之第八阿賴耶識。而所要講的心是其實清淨如來藏心,眾生之本來面目,不生不滅之真如心也。
實相般若真心個個眾生本有。圓妙圓明無缺而乎等。眾生所俱佛性。又名本來面目。又曰自性。此心非指我們胸內之肉團心。亦非大腦神經。更非指意識眾生之分別心。佛說:"大地眾生本來是佛。"即指此心與佛無二無別故也。此心非安立於心內。亦非安立於心外。亦非住於中。此心無形無相,無有比重之量。故不能以肉團心而為心。就科學證明。體內肉團心乃主血器官。井無思維之功能。第六識雖俱思維。但凡所動念即落五蘊分別煩惱輪回之列。若認識為心,無異是認賊作子也。即如認塵垢作鏡光。故永受輪回之縛。終無了脫之期。若當了脫,必須放下六識之分別妄心,依觀照般若而照空妄心,不生不滅之真心。眉可出障圓明。爾時得知此心無內無外,不來不去,一瞻便識,如見親娘。此心含多名,名曰:實相般若真心,亦名如來藏心。涅槃妙心。多名亦屬假幻代名。實無名相可取。
六段、講"經"一宇
修多羅為華文梵音。入華翻之為《契經》。此經中以經一字作能詮三般若之功能力用。經者乃佛所說契理契機之教。上契合諸佛之共理,下契合一切眾生之異機。正如古德所說是經,具常法二義。常則三世不能易其說。法則十界所應遵其軌。又如羊我大師說:是經具異同二義,即眾生不能共其機。諸佛所流歸源出,應機受用。出自一線,流於一體。梵語修多羅,譯為線。線具一通不斷串連諸所散件之功能。佛經是由佛之片斷開示,隨機說法,異章部品。由佛弟手依文義次第集章寫成。如線貫珠不遺勝文。故名"修多羅"。加之中國稱聖人之書為經。佛為聖人之最,故亦稱經。經字具“典”“徑”“常”“法”等義。有典可依法,故名典。徑路可入道,故名徑。萬古不變理,故名常。諸佛眾生同尊諦,故名法。又古立之規諸佛所說者為“經”。菩薩所說者為“論”。因觀世音菩薩為古佛“正法明如來”是也,故非論乃經。今定之曰《心經》。又一解義。心為人體之要,無心則亡。此心含攝六百卷般若要義。集諸佛成就之不二精元。故為心中精要。一乘之理,即名心經是也。
此以世尊顯法歷史之所用,祖師之鑒而為印證說明、此經以般若一法立名,以不二實相為體,以觀照般若為宗,以度脫眾生出離輪回苦惱。了悟本來面目為用,以熟酥為教相。釋迦世尊,十九歲出家,參訪五年,修苦行六年,三十自證般若圓明成道,說法四十九年。共分五時而說。初次說法為華嚴時,轉根本無上法輪。二、阿合時,隱大施小。三、方等時,引小入大。.四、般若時,轉偏成圓。五、法華涅槃時,開權顯實。此經乃第四時期所說。說般若經過時間二十二年,亦是佛說諸經時間最長的。共說八部般若、此攝摩訶般若,為大部之精要。古德以不同鑒解,比喻方式講得多種開示。我今參照如來經藏,上師開示,前輩大師古德留著,而以自己所悟之點滴實鑒,匯融一諦而為講解。唯望學佛同學們受益。實仍慚愧之行也。此《心經》乃觀自在菩薩應佛之大弟子舍利弗所問,而為所說開示之般若心要。佛所說大部般若之精要。收攝此經二百六十字中,時於世尊在靈鶯山中入甚深光明。宣說正法三摩提〈三摩提即是等持正定〉,心念定止為定。離掉舉為等。心不散亂為持。亦為三昧之意,爾時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言,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,當云何修?云何學?觀自在菩薩大悲無量即說此經。由於此經總攝六百卷般若要義。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乃是六百卷中之一卷精要。故菩薩所說此經,即是佛說.又觀世音菩薩本來是古佛應世,為了讓聞者得知是經來源。故引舍利子一段因緣而為史證,以利明了說法之由。
但《心經》在世者譯本頗多,其中還有外道人士編譯之《心經》,即邪說旁門之講義,與此觀音所說心經,玄獎法師譯者背道而馳。人們不辨邪正者多,故爾多入歧途,害己終身。另還有解句不全、摘取佛學大辭典、多出斷章取義、偏入邪解、脫離經据、傍其斷說,致使眾生知見不正,滯步於修持乃至誤人邪途。比如
有的講本中,對經題之講解,將般若波羅密多的“多”字合同波羅密作一句,所講意者為到彼岸,加上般若二字即為依無上妙智到彼岸。其實此句是不全之解。因為多字是定的意思。應單立一字講解〈在古德中亦有此解〉。原由是凡是眾生要到解脫的聖者境界。必須定慧平等。.缺一不可。否則便為偏途。故對多字決不可缺解。就此類癖。解經中常有之。今以佛門正宗大師玄裝三藏所釋心經。而為依講為善士明了,為了同學們明了玄英法師是何等樣人。我下一次再予細說。
今天就講到這裏。有的人已經悟懂了些,但難免有的人還是昏昏然不知究裏。這難怪你們。因為只講了八個字,說到一個經題,況且是用文體性的語言而表義,故難於理解。最好你們有機會把我著的整個《心經講義》全部聽完,大概有50萬字才會慢慢體悟到般若的真正妙義。今天的三項講課,就到這裏暫時作一個小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